蜡烛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蜡烛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为这一个转中国服装付出多少

发布时间:2021-05-16 01:47:46 阅读: 来源:蜡烛厂家

过了2012年12月的冬至,很多人都在网络上发表“感言”,这些感言仿若个人的年终盘点,有冲动、有理性,有回首、有展望。正如好望角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宏所说:“在这一天,你可以激越、可以疲倦,可以回首长路、可以纵马万里关山,可以思绪穿越、可以往事越千年。南国的红豆塞北的雪,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江州的丝竹姑苏的船,冰河铁马大漠孤烟……世事看遍,多少风霜多少哀怨,无非风尘云烟。心思收于眼前,才情付诸毫端,珍惜每天。”追溯着众人感慨,小编将今年产业、企业发生的几件大事盘点奉献在众人面前,希望对所有依旧奔波于行业、产业一线的服装人说一声:感谢昨日艰难,珍惜未来荆途。今日之“转”,即明日之“光”。

产业篇(一)

案例回顾

——2012年1月~10月,出口额虽有所上升,但数量依旧持续下降。

如果从产业角度来说,2012年让行业与产业头疼的一等大事,依然还是出口的大压力。2012年1月~10月,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161.4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2.5%,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1月~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9%。1月~9月,我国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但在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分别下降了0.8个和2.0个百分点。

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成本上升,让“MadeinChina”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了以前的巨大竞争优势。出口型企业怎么走?要么“抑郁不振”,要么开始转型。于是越来越多出口型企业转做内销,以福建省石狮市为例,超过6成的外贸企业已“出口转内销”。但这个“转”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内销与外贸的销售渠道不同,其消化成本的压力程度也不同,如果出口型企业不转换营销思维模式,那么依旧死路一条。

如何“转”

有人说,外贸服装企业转入国内市场面临最大的尴尬在于大而不强,在品牌上的话语权不够,更多企业只能在产业链的前后两端之间苦苦挣一些血汗钱。外贸企业的尴尬“转内”,不仅要克服设计、技术等问题,还要面对内贸市场渠道建设成本高、周期长,企业缺乏经验、没心理准备等问题,更要学会怎样拓展品牌知名度。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了解过很多出口型企业转型的成功与失败,他并不赞成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转型做终端品牌。“外销企业转型做品牌,丢几千万元却看不到成效的企业也不少。如果说出口是走平坦大路,那么转内销更像爬山,这要求体质好、装备好,还要有科学的方法。”

“中国服装出口一半以上都是靠量支撑,而这样的企业一旦转作内销,研发、设计、采购商、供应商等一系列因素都要重新考量。改革开放的30年中,整个产业发展得非常快,原来企业扩张依靠的是速度、规模和低成本,而现在更重要的是提升内生动力。所以无论是出口型企业转内销,还是本土品牌拓展国内市场,都应该坚持提升自身的创新力。”深思陈大鹏的话,对于企业外转内也许会有些许借鉴。

“转”之点评

随着中国内销市场的平稳发展,国内外服装品牌都能看到这块肥沃土地的可创性。外销转内销,虽是可选之路,但却并不好走,众多阻力中最明显的就是科技研发及创新。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比起出口企业转内销需要花费大笔的费用在设计、营销、技术等方面而让企业变得更加窘迫,外销企业与内销品牌合作不失为一条更好的路子。正如陈大鹏所说,外贸型企业具备很好的加工能力和一定的设计能力,他们如果能与国内的品牌企业合作,是非常好的思路。

产业篇(二)

案例回顾

——2012年,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走过10年,对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2年12月2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召开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10周年工作会议。1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获得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特色城(镇)称号的地方进行了首批授牌,38个市(县、区)签署了“十二五”期间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共建协议书,被列为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开拓了新型的纺织产业集群工作,具有重大的行业战略意义。

10年来,试点地区由38个市县镇扩大到191个市县镇,其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集群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提升、企业遍布、民富税增,为我国建成纺织大国立下汗马功劳。

如何“转”

从“集群效应”可以看出,企业与政府紧密抱团的效应是显著的。但在中国的服装产业集群中,依旧有很多小微企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集群如何转型,如何帮助这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在众多地方政府看来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很多集群如今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运作阶段,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以广东省虎门镇为例,这个在行业内声望颇高的中国女装名镇,在转型过程中非常重视提高服装品牌的竞争力。“服装品牌的竞争力如何体现?第一个是用质量取胜,第二个是提高虎门服装的技术含量,第三个就是提高虎门服装的个性化。技术含量和个性化是打造虎门服装品牌的重要法宝。”虎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虎门镇党委书记尹景辉说。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丝绸纺织重镇,江苏省盛泽镇的“转”也极有看点。“近年来,盛泽纺织产业集群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眼于加快纺织产业集聚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每年支出几千万元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品牌建设,把扶优扶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鼓励企业走绿色、环保、低碳之路,促进规模以上企业形成带动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吴江市市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说,盛泽一直着眼于增强产品研发实力,提升产品科技附加值,与东华、苏大、浙大等纺织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的支柱与人才依托基地,为盛泽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转”之点评

由于各地对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都采取了有力措施,集群的转型升级逐步迈出了实质步伐,在质量、效益方面都有明显进步。10年来,集群整体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节能减排和环保水平、产品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都有明显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实效,市场开拓和集群品牌建设有起色,集群内企业间的协作有发展,市场自律和社会责任有进步。但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纺织集群发展之路还很漫长,发展空间也很大。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宏伟目标,产业集群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产业集群作为中国纺织工业集约化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更需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新的形势下,按照十八大精神,创新试点内容,各集群地区政府、企业与各级协会组织一起,利用好这个平台,才能把产业集群经济工作搞得更好,为建设纺织强国作出贡献。

企业篇(一)

案例回顾

——随着美邦服饰被曝光高库存难消化,从而引出了2012年各品牌的高库存问题。

2012年三四月份,众多媒体曝光美邦服饰需要兑换近11亿元的融资款,从而将美邦高库存的问题暴露出来。从2011年4季度美邦消化的库存量来看,2012年春夏新款约为2.5亿元,2011年秋冬款为7亿元,2011年春夏款为8亿元~9亿元,2010年秋冬款为5亿元~6亿元,其余为更早款。中赫时尚买手指出,美邦服饰2012年春夏款以及2011年秋冬款属于正常库存,其余的超过15亿元的衣服在仓库每滞留一天都意味着贬值。

而随着美邦服饰高库存的日益放大,越来越多的本土服装品牌都被指出存在高库存问题,并日益加大了企业的发展压力,让2012年成为了“高库存博弈”年。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服饰企业在前几年取得过爆发式增长,从无到有的强大需求动力使得部分企业盲目生产,致使产能过剩,库存积压。

如何“转”

诚然,高库存确实是服装品牌的心腹大患,但清库存也不是仅靠打折促销,更不是牺牲加盟商利益就能解决的。几年前从国外引进的“工厂店”模式如今已成为很多服装品牌处理库存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品牌也会选择网店、奥特莱斯折扣店等渠道来清理库存。

2012年的“双11”、“双12”开创出电商平台销售的又一狂潮,而很多品牌对于网购节的期望,就是借此机会清理库存。有专家分析:“传统零售商对线上销售态度在转变,而电商平台对品牌最大的帮助,就是有效地清理掉很大一部分库存。线下渠道不能放松,但线上渠道也应好好开拓,这对服装的库存清理也有很大帮助。”

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许志华在接受《服装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厂家都是先根据经验和市场研究而生产,然后让消费者选择。产品要么销得好,要么就不畅销,需求不足的时候自然产生库存。我认为要解决库存就要减少订单,少生产一些产品,但现在这治标不治本。从长期来讲,把品牌核心价值和精神与消费者做更好的沟通,研发的时候更注重核心的东西,这才能保证下一批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更畅销。”

“转”之点评

2012年,对于中国服装企业来说,高库存成了导火索,引发出种种利益冲突与矛盾,对于此种现象,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说:“库存是服装作为季节性产品在经营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业特性。目前,随着国内市场消费疲软,一些服装品牌库存量有所增加的状况,并不对这些品牌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更不能以此认定为服装全行业的库存危机。”

显然,中国服装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库存问题,对产生的不合理库存,各公司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消化。从最近的三季报可以看出,部分上市公司库存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此同时,11月份服装内销呈现一定的向好迹象,这也对服装企业库存消化工作的推进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在清理库存的方式方法上见仁见智,而我们只希望企业都能尽快克服库存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快更好地发展品牌。

企业篇(二)

案例回顾

——2012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依旧在上升,巨大的成本压力让越来越多的订单转移至东南亚国家的生产企业。

一直以来,河南省有着廉价的劳动力,而这两年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东南亚等地劳动力成本的两倍,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品牌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与此同时,河南服装外贸加工企业订单减少,有的企业少了10%。

从耐克历年年报显示,2001年,中国生产了其40%的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2005年,中国的份额降至36%,越南升到26%,排在第二位;2009年,中国、越南分别以36%的份额并列第一;2010年,越南的份额升至37%,超过中国的34%。从2012年开始,“产自越南”的字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中国耐克鞋上。

如何“转”

在宝联集团董事长王大勇看来,随着生产成本的节节攀升,很多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生产成本、人力成本的上涨;同时订单价格下降、订单数量减少、提高员工工资增加了生产成本却接不到订单等困难,让很多企业处于微利或零利润的经营状态。

众多国外品牌的生产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也许是沉重的打击,但在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眼里,这些只是低附加值的订单,并不表示中国服装生产就没有了优势。“中国服装占全球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并不仅以低成本为主,也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服装的制造优势依然存在,而服装产业的未来方向,一定要提升创造水平。”

“成本压力是中国服装企业最大的压力之一,其中用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劳动者的待遇应该提高。服装企业发展的瓶颈不在于成本的提高,而在于成本提高后企业应该怎样做。”陈大鹏说。与中国相比,欧美的劳工成本要高近10倍,但欧美劳工所创造出的价值却是中国产品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的低成本时代应该结束了,企业要做的是在成本提高后调整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往可能靠量取胜,但大批量的生产带来的利润其实并不多,必须转变营销理念,按照市场变化创造个性化品牌,提升创造力和创新力,尤其是保证持续的创新力。”

“转”之点评

订单转移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持续下滑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一问题不仅突出了国内生产企业的一些弊病,更反映出现在国际市场对于服装生产制造所接受程度的转变。我们不能否认,虽然我国仍占据着东南亚地区纺织服装业的霸主地位,但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正转向如柬埔寨和越南等薪酬更低的经济体。但我们更需要正视,虽然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相对低廉,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国内纺织品行业在产业配套方面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

订单转移并不可怕,低附加值的订单转走并不代表中国服装生产没有优势,生产型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提高创造力、提升附加值,企业要提升内生动力,以前以百分之几十高速发展的中国服装旧时代已经终结。未来,拼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创造。

湖北吸脂减肥医院

安徽弱视医院

福建肺气肿医院

湖南腰肌劳损医院